首页    学术交流    冬病夏治理论及运用探讨

冬病夏治理论及运用探讨

冬病夏治在中医学理论及养生保健思想指导下,已成为体现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的一项重要防病措施,笔者就其理论思想内涵及临床应用简述如下。

【冬病夏治基于天人合一】

  两千年前的中医学巨著《黄帝内经》即将一年四季的气象变化结合医学临床,其丰富的内容及系统的理论为人类健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。《素问·生气通天论》说:“夫自古通天者,生之本,本于阴阳。天地之间,六合之内,气其九州、九窍、五脏、十二节、皆通乎天气……顺之则阳气固,虽有贼邪,弗能害也,此因时之序……”这种“生之本,本于阴阳”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四时阴阳的运动变化说明了天人相应观的重要性。一年四季的阴阳气候变化改变着人体的生理,同时也影响着人体的病理改变,所以《内经》要求我们要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,并要积极地改变这种阴阳变化对人体的病理影响。因此,冬病夏治、扶正固本的理论依据即来源于这种一年四季阴阳变化的理念之中,以达到“人生于地,悬命于天,天食人以五气、地食人以五味”,从而以“和于阴阳,调于四时”,以达到人尽终于天年。

【冬病夏治基于“春夏养阳”】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篇》说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……故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苟疾不起……从阴阳则生,逆之则死,从之则治,逆之则乱。”冬病夏治即是在这种“春夏养阳”“从阴阳则生”的养生理论指导下所制定的防治原则。

 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要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。

  春夏季节天气阳盛炎热,影响人体致腠理开泄,皮肤汗孔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汗出较多,尤其是炎热三伏天,汗出更多。汗液的排出,一则阴液耗伤,二则阳气亦随之耗伤,“阳加于阴,谓之汗”就说明阳、阴同时伤耗。宋朝的严用和在《济生方》中说:“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。”阴液的亏耗,可以用饮水来补充,可阳气的暗耗则无法补进,这就形成了体内阳气偏虚的局面。在炎热夏季,现代人又喜以冷食冷饮,这又形成了伤及体内阳气的结果。人们多喜开空调以降低室内温度,或经常吹风扇以取凉,这同样也伤体内的阳气。三者合之,夏季伤及阳气的现象必然形成。

  秋冬季节气候变凉变冷,人体腠理密闭,皮肤汗孔也紧闭,体内阳气不易外泄而内闭,冬季又以食热食为主,所以即形成了阳盛阴亏的局面。明朝的王纶在《明医杂著》中说:“暑伤气,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,不足之处,故宜补之……又有因时暑热,而过食冷物以伤其内,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。”这皆说明夏月伤及阳气的必然性。健康之人,通过“春夏养阳”及“秋冬养阴”可以平衡体内阴阳,但是遇到身体虚弱之人、常病之人,或是夏季伤及阳气过重,这种阴阳的相对平衡很难达到。所以,患慢性病的人入冬季节病情加剧或于冬季发病。如果不重视“春夏养阳”及“秋冬养阴”这一顺应四时变化的养生方法,人的身体就会受到影响而患病。

  笔者就有一深刻体会:1981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时,七月三伏天,医院内配制了冷饮供职工饮用,笔者每日饮用约1500ml,夜间又坐地铁,在站内看书至夜间10时,这样20天后患感冒发热至39℃,最后还是按阳虚感冒服助阳解表药3剂而愈。我国北方有句民谚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用医生开药方”,同样也说明了春夏阳气易伤而应保养阳气的重要性。

【为什么冬病夏治】

  所谓冬病即冬季发病或冬季加剧的疾病,如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肺心病、风湿性关节炎、鼻炎、虚寒性的脾胃疾病及某些老年慢性病等。

  为什么会冬季发病或冬季加剧呢?这还得从夏季伤及体内阳气说起,炎夏伤及阳气,不能很好地恢复,拖至秋冬季寒冷时,内外阴寒盛,这时身体失去了阴阳的相对平衡,至冬寒时怎能不发病呢?由此可知,体内阳气内虚是冬季发病的主要原因。

  在阴阳失去相对平衡的情况下,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,导致不少慢性病的发作或加剧,这已引起医界的广泛关注,例如寒冷天气时可促使心绞痛恶化,或引起心肌梗死的发作等。有学者对慢性支气管炎进行了4年的连续观察,发现每年发病均于11月至第二年1月呈现高峰。

  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?前已述夏季是伤及阳气的主要季节,当人们不注重春夏养阳,伤及阳气以后而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,至秋冬季的寒冷季节,就加重了冬季发病的程度。所以,在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思想指导下,在炎热伤阳季节中,以补助阳气的办法,促使体内阳气的恢复,至冬季达到阴阳相对的平衡,从而阻止冬季的发病,减少冬季发病的程度。明代张景岳非常重视人体阳气的重要作用,他在《景岳全书·传忠录》中说:“得阳者生,得阴者死……人得天地之气有生,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,无阳则无生矣。”可见夏季补充阳气,对冬季发病防范的重要性。也可以说冬病夏治,即是冬季发病或冬季加剧者,在炎热夏季,一要防阳气的伤耗,二要采取必要的手段以补助这耗伤的阳气,从而达到冬病夏治、扶正固本的目的,以防冬病复作或减少冬病发病程度的作用。

【冬病夏治应注意的问题】

  冬病夏治这一“上工治未病”的防治法宝,一直有效指导着历代中医的临证治疗。我们适时、恰当地应用能起到良好的防病治病效果,应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。笔者认为应注意掌握以下几个方面:

  第一,应该清楚了解冬季发病,或冬季病情加剧的具体情况,必须2年以上连续冬季发病或加剧的疾病,才称之为冬病。

  第二,冬病夏治是在“春夏养阳”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,所以这“夏治”主要是以补阳为主,是以三伏炎热时期的治疗为最佳时期,但必须在四诊辨证的前提下,诊其是否阳虚以及阳虚到什么程度。

  第三,在“夏治”补阳的同时,注意不可因补阳而伤阴,可选用辛甘、辛咸、微温之品,不可用大辛大热之品,以防伤阴。常用补阳又不伤阴的药物有:鹿胶、菟丝子、巴戟天、肉苁蓉、紫河车、胡桃肉等。临床上可采取阴中求阳或阴阳双补的治疗方法,总之以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为佳。

  第四,“夏治”时一定要在四诊辨证的基础上,诊其何脏腑阳虚,即以补何脏腑为主,如果各脏腑阳虚皆不明显,可采取以补先天肾阳为主或补后天脾阳为主或是先、后天同补。

  第五,“夏治”的具体方法要以轻、清、廉、简为主,多配制膏以外用,口服以丸、散剂或以药代茶饮。

【冬病夏治的运用】

  冬病夏治并非只是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夏季贴膏治疗,而是应用于冬季规律性发病、冬季病情加剧的所有病证。笔者多年来依此理论,沿用四诊辨证确属阳虚而需夏季补阳患者,多能取效。现归纳以下几个方面,仅供参考。

  属心阳虚的冬病夏治法,可应用于冠心病、陈旧性心肌梗死、高血压性心脏病及一切心脏疾病属冬病夏治者。①助心气茶饮:龙眼肉15克,桂枝10克,开水冲泡代茶饮,日1剂。②人参归脾丸,生姜水冲服,日3次,每次1丸。

  属肝阳虚的冬病夏治法,可用于规律性冬季发病的痛经、月经不调及各种慢性肝炎、肝硬化等。①助肝阳茶饮:菟丝子15克,骨碎补12克,鹿胶10克,开水冲泡代茶饮,日1剂。②右归丸,日3次,每次1丸。

  属脾阳虚的冬病夏治法,可用于规律性冬季发病的各种慢性胃炎、胃溃疡及各种慢性肠炎等。①助脾阳茶饮:生姜12克,白术12克,大枣12克,开水冲泡代茶饮,日1剂。②附子理中丸,日3次,每次1丸。

  属肺气(阳)虚的冬病夏治法,可用于规律性冬季发病的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肺心病、过敏性鼻炎等。①温肺气茶饮:胡桃肉30克,紫河车粉15克,用鸡蛋调后上热锅成煎饼,分2次食用,三伏天每日食1个。②芥子外贴膏:白芥子5克,细辛5克,延胡索5克,甘遂5克,人工麝香1克,生姜汁调和成膏,三伏天分3次贴肺俞、膏肓、大柱穴,贴1~2小时去掉,每10日1次。③三建膏:天雄5克,川乌5克,附子5克,桂心5克,官桂5克,桂枝5克,细辛5克,川椒5克,干姜5克,麻油熬加黄丹收膏,摊贴肺俞穴,三伏天每10日1次,1~2小时去掉。

  属肾阳虚的冬病夏治法,可用于规律性的冬病,如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关节炎、股骨头坏死及一般的腰膝痛等。①助肾阳茶饮:肉苁蓉15克,鹿胶12克,开水泡茶饮,日1剂。②金匮肾气丸,日3次,每次1丸。③右归丸,日3次,每次1丸。

(温馨提醒,文中所涉及药方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)

2019-08-27 18:57
浏览量:2300